钱大塾师抬头看了看天色,又看看墙角的滴漏,才像是如梦初醒一般。
“哎呀,瞧为师这记性,一讲起来便忘了时辰。”
他有些不舍地看向徐飞,“天色己晚,该是你回家的时候了。”
徐飞放下手中的笔和书,站起身,恭恭敬敬地朝钱大塾师和林文清行礼:“多谢先生教诲,多谢林老爷旁听。”
“去吧,回去好好温习今日所学。”
钱大塾师摆了摆手,脸上是藏不住的欣赏和喜爱。
林文清也微微颔首,眼神温和:“明礼慢走。”
徐飞再次行礼,然后转身,迈着小小的步子离开了书房。
等徐飞彻底消失在院门口,林文清才放下茶杯,沉吟片刻,开口对钱大塾师说道:
“先生,今年这童子试的主考官,乃是江宁知府王大人。”
他语气微顿,接着道:“这位王大人,下官与他有过几面之缘,也曾听闻过他的门生故吏提及他的喜好。”
“他这人,极重圣贤经典,尤爱《孟子》,觉得‘民为贵’乃是治国之本。”
“但与此同时,王大人也并非食古不化之辈,他对时政民生亦有关注,希望能从文章中看到经世致用的想法。”
“不过,这想法必须得是建立在对经典深刻理解的基础上,且行文必须严谨规范,不可有半点离经叛道之语。”
林文清这番话,表面上是对钱大塾师说主考官的情况,实则是在点拨钱大塾师,让他知道该如何进一步引导徐飞,使他的才华能够在科举的框架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。
这无疑是对徐飞莫大的帮助。
钱大塾师听明白了林文清的意思,点头道:“原来如此……”
……
当徐飞回到家时,天己经完全黑了下来。
乡村的夜晚,头顶有璀璨的星河和偶尔传来的虫鸣犬吠。
他今天在书房里待的时间比往日都长,讨论兴起时,连时间都忘了。
家里的院门口,昏黄的烛光从堂屋里透出,照亮了一小块地方。
王翠莲和徐老二都没有歇着,一个正拿着斧头,一下一下地劈着柴火,动作娴熟有力;
另一个则在门口徘徊,时不时朝着村口的方向张望。
听到脚步声,王翠莲和徐老二几乎同时抬起头。
“小飞回来了!”
王翠莲惊喜地喊了一声,立刻放下斧头,快步朝着徐飞迎了过去。
“哎哟,怎么回来得这么晚?娘正和你爹担心呢!”
她一边说着,一边弯下腰,慈爱地摸了摸徐飞的小脸蛋,“饿了吧?炕上还给你留了红苕和野菜,娘给你热热!”
徐老二也走了过来,虽然没说什么,但眼神里的关心却怎么也藏不住。
他接过徐飞背上的小书袋,拍了拍他的头,粗糙的大手带着一股子柴火的味道。
“没事就好,快进屋,你娘给你热饭去。”
一家三口,就这样说着家常话,朝着厨房走去。